我之前的问题观是: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,不要情绪。[参考我的问题观]

那个阶段是我当时陷入了一个很大的思维困境困境,自己一个人反复思考,总是绕进一个循环的死胡同: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导向那个终极问题,“What do I want to be?”。后来我开始找人聊,通过引入外部变量,才发现原来是我的情绪介入扰乱了理性分析。

至少那时候我发现,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很简单:
现象描述,原因分析,尝试,反省,调整。只要能用理性思考、找到解决方案,问题就能被关掉。

但最近我发现,我有情绪。存在一种“动态的、抓不准的问题”,而且它是真实存在的,会随着时间和情境变化,虽然相对稳定,但不是绝对稳定。这让我对问题没有清晰的答案,感到不确定、不安全和焦虑。

我用极限法去推,发现两个极端都不现实。这至少说明问题确实存在,也说明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遇到。任何人走到这一步,大概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,那说明一定存在某种“最佳实践”。(这一刻我又重新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,以及I told you so的伪真理)。

我试着总结这两类问题:

  1. 一类问题是封闭的、有确定答案的,比如做题、改 bug;

  2. 另一类是开放的、动态的,信息量会随着上下文和时间变动,只能找到相对稳定的答案,比如架构设计的边界、个人成长方向、教育、气候预测。

还有一点变化是,我开始承认情绪。第一阶段时,我认为情绪是干扰,应该被丢掉;但现在我发现,情绪其实是信号,它让我看到区别。

那第二类问题该怎么处理?我认为是,把不清晰的东西变清晰,没有标准就去设计和定义标准。

可以用到的方法论:

  1. 极限法试探边界;
  2. 共性归纳法总结特征;
  3. 验证、观察、反思、调整,这一套机制去行动、修正、改变。

最后,Always have fun — I think this mindset matters more and more once we get past certain point one after another in life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