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工作很忙,情绪也挺低落。最近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:
当你身处一个环境中,你能察觉到它的问题,感到困惑。但一方面又不太自信,怀疑自己的认知不够,没有足够的证据或方法论去证明“这确实是个问题”。
另一方面又会想,也许这并不是个问题——任何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,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。那从这个角度看,问题似乎并不存在。
但让我难受的是,那种烦躁、困惑、疲惫的感觉又那么真实。
我有一个理论:当你无法辨别事物的客观性时,就相信你的感觉。如果负面情绪让我失去掌控感,那说明问题客观存在,我就该去解决它。
但问题是,如果我一个人反复思考,很容易陷入一个循环的死胡同——所有问题最终都会导向那个终极问题:“What do I want to be?”
过去每次走到这一步,我都会用心理锚点提醒自己:要找到兴趣,要想清楚价值观、世界观、人生观。可当这种循环反复出现,我开始意识到——推到这一步,其实并不是终点。“我是谁,我在哪里,我在这里干什么”——这些是所有人类的共同问题,不可能有确定答案。既然如此,“迷茫”本身就是一种常态。既然是常态,那我需要学会接纳。接纳之后呢?科学的启发告诉我,虽然问题无解,但可以“相对有解”。所以我该在一定范围内找到一些当下的结论。比如简单的:我喜欢A,不喜欢B;做这件事让我有好状态,那件事让我耗竭。再复杂一点,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理解、看法——这些相对稳定的认知。
但就算这样想,也没真正解决一开始那个问题。
我自己的思路似乎走不出新东西,于是我去找朋友聊、在小红书发帖问。
这些新变量的加入,确实带来了新的启发:
- 当我在倾诉时,我发现自己内心其实渴望两样东西:直接的指令(告诉我该做什么)和共情。
- 一开始看到回复不是我想要的,确实有些失落。但也正是在那一刻,我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会失落——原来我这么容易陷入这种期待。
- 有些人从理解角度切入,比如解释环境与我之间的作用关系、我为什么会感到不适。
- 有些人提供方法论:尝试、试错、反省、纠正。
- 回复不多,但足够有启发。甚至让我开始假想更多评论,并尝试分类:原因分析、现象描述、情绪表达、经验分享、价值输出、反问。
于是我发现,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很简单:现象描述 → 原因分析 → 方法论 → 尝试 → 反省 → 调整。如果我分析不出问题,那就去看别人怎么分析;如果我想找方法论,就去看别人是怎么解决的。
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理性的人,但面对自己的问题,却常常束手无策。仔细想想,是因为当你面对“自己的问题”时,情绪会深度介入,理性分析就变得困难。
结果是问题边界越来越模糊、定义越来越混乱、不确定性越来越多。到某个点,你就开始逃避,假装什么都没发生。
想到这里,烦恼反而散了不少。虽然最初的问题我还是没有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