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这篇文章:
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893638374646079902?share_code=4NUbwip5NCIg&utm_psn=1943266324655617125

里面的很多观点和感悟我都深有共鸣,读着读着就不断想起自己读研的日子。反复用作者的结论和观点审视自己:哪些是自己做到的,哪些没做好,哪些纯属浪费了时间和精力,又有哪些决策是明智的、哪些是彻底的失误。

其中一个最好的决策,是不去读博,也不再继续研究“焦散光场调控”这个方向。

大二下学期,我选了一门专业课:物理光学。那门课我能听懂,而且讲课老师幽默风趣。我们的班主任也很支持大家多做课题实验。从大一入学开始,他就鼓励我们动手。于是,带着这份启发和此时的刺激,我进了这位老师的实验室。

老师的方向是理论光场调控。简单来说,光是电磁波,可以用复振幅函数表示,既有振幅,也有相位。改变振幅和相位,就能改变光的特性(传播方式、结构形态等等)。我们做的焦散光场调控,就是去“捏”光的结构,让它能在三维空间里沿着弯曲的轨迹传播,或者让二维平面上的光强分布呈现出不同形状。可以想象成捏橡皮泥,只不过捏的不是泥,而是光。

刚接触科研时,这一切既新鲜又有趣。做着做着,竟然出了结果,还发了论文。本科生能发论文并不常见,再加上导师各种“吹嘘”,我的内心确实有点飘,觉得自己很牛。后来考研时,因自己不确定,又在导师“软硬兼施”的劝说下,继续留在本校。

研究生阶段,我终于看清了这个方向的全貌。方向的数学背景是突变理论,一共有七种突变。我本科做的是第三种,比我大一届的师兄做第四种,比我小一届的学妹做第六种。每做出一种基本态,就能发一篇文章;稍微改个传播轨迹,又能发一篇;二维结构塑形,再来一篇;加上导师的“王牌”——涡旋,叠加这些所谓“创新点”,又能多出几篇。

再看小范围学术圈:讲到涡旋,可以研究“拓扑荷数”;讲到空间焦散光,再叠加一个时间维度,就成了“时空焦散光”;设备先进的实验室甚至能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光镊实验,直接发Nature、Science。

靠着实验室几年产出的论文,我导师从副教授升到了教授,我也拿了一堆奖。然而,从研一下学期开始,我就开始厌倦了。再加上导师的培养理念越来越让我无法认同,我不仅不喜欢这个方向,还和导师产生了深刻隔阂。

那几年过得很痛苦,也很抑郁。想到如果继续读博,还得在这个方向上硬撑下去,甚至可能遇到更差的导师,那简直是地狱。

从那几年里我大概清楚我是一个不喜欢无聊,想做点有意思事的人,如果我已经看不到乐趣和让我exciting的点了,我大概率坚持不下去。

这个方向很理论、很小众。实验室的同门,要么硬着头皮读博,要么毕业当物理科学老师。

比我大一届的师弟兼师兄去了上海理工读博,后来听说发了一篇一区文章;博士师兄今年刚毕业,回了他本科母校当讲师;学妹去了南开,找了个导师继续读博。

我时不时会想:如果当时选择读博,现在会不会后悔?答案始终肯定:不会。

首先,这个方向的研究对我而言已经毫无意思;其次,那时的我状态很差,根本没有清醒地看清自己想要什么、该在哪个方向投入时间。继续读下去不过是浪费时间。工作至少能让我看到不一样的东西,还能赚钱。

我既不想当老师,也不想读博。回头看,本科时除了科研,最让我兴奋的,其实是自学编程语言,折腾一些傻里傻气的东西,还乐此不疲。朋友圈、QQ动态里记录了好多半夜写程序的crappy demo截图。于是我决定重新拾起这份热情,获取可以转行做程序员。

后来去了古茗实习,全靠运气。这段经历,在这里其实不重要。

回到文章开头。胡渊鸣提到两个阶段:
阶段一,是基本功;阶段二,是影响力。

这个模型他也举例了在各行各业都能匹配上,我想对于我来讲,读研那几年确实很痛苦,但至少让我打下了科研的基本功。我想,如果未来心态没问题,又遇到了喜欢的方向,我完全可以重新拾起这些能力。

提到心态问题,不得不说下我最近的新感悟。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性格冷漠胆怯有边界,我大概清楚这是因为我成长环境和经历导致的,当然还有基因,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已经无药可救没办法改变了,但是我最近开始往前想了一步:既然我已经知道原因了,而且我有更好的版本和素材,为啥我就不能用理性去控制自己的外在表现呢?我的意思是,举个例子,如果我想要表现地更外向自信,那我可以想象一下外向自信的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,那我可以假装是他,然后复刻行为。这是我最近想到的理论,题外话,在这文章里不重要。

到现在,毕业工作两年了。好的一面是,我的内核越来越稳定。但也有很多问题,比如胡渊鸣提到的“勇气”。我能明显感觉到,自己越来越不喜欢风险、不喜欢不安全感、不喜欢痛苦;社交圈越来越局限在身边人和熟悉的环境;少了很多未知探索。

还有一个问题,越来越觉得自己做事情必须有目的、可解释。这让我想起过去很多沉迷钻研的小片段:折腾安卓手机怎么刷游戏,刷机、试各种包;玩某个游戏怎么跑高分,一遍遍试,终于爆分;自学编程,一心只想着把脑子里的点子写出来、跑出来、分享出去,虽然简陋,却乐在其中。

成年之后,这种沉浸式的快乐越来越少。偶尔还能找到,比如写文章写到自嗨,写完初稿反复修改,还要丢给AI润色,再让AI给出否定和认同。但这种感觉,在别的领域几乎没有了。很多时候,是靠自控力说服大脑去做一些“逻辑上有用”的事,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沉浸与渴望。

这篇文章让我又整理了一遍过去。每次整理,我都是试图总结出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。

这次的结论是这样到:

第一点:吃好睡好锻炼好,不用担心,人生有足够的时间

第二点:一旦找到了真正喜欢的方向,并且越来越坚定那就是一生想做的事,那就用成年的清醒去规划,用早年的探索精神去沉浸体验,并乐在其中。如果这件事越来越严肃,甚至成了专业、成了事业,那就拿出科研的基本功,去做一些更深、更扎实的钻研。

第三点:第二点依旧有风险,说不定做了很久发现有问题,不是我很想要的,那这个时候,我希望我有重来的勇气。

有了这三点,我想,算是个闭环且可以持续迭代的系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