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一件让我特别开心的事情。
我的英语口语水平突然有了显著提升。昨天我们组开了一个复盘会议,平时内向腼腆的我,竟然能够用英语在全组面前侃侃而谈,而且还讲得很有结构感。
我的表达套路其实挺清晰的:
- 先指出“我讲的主题是什么”——这个很重要。
- 接着讲我的故事,会穿插一些数据和大量形容词,让整个描述更生动、有趣。
- 然后再次强调这个主题“真的很重要”。
- 最后回到我真正想说的那个核心观点。
这个结构不仅清晰,还特别自然。在讲的过程中,我能非常敏锐地感知:什么时候应该讲得轻松一点,什么时候可以搞笑一点,什么时候要严谨,什么时候应该直奔主题。
这背后,其实是我对“表达”这件事有了一种更深的掌控感。这种掌控感并不是训练出来的技巧,而是源于我对自己的“状态”有非常清楚的感知。我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在发散,什么时候在精准。
讲完之后,有同事说我看起来很“外向”,还说我“confident”。
但说实话,我不会用这些词来形容自己。我觉得我其实是内向的,而且很多时候并不觉得自己很有自信。
但我确实在一些事情上“很确定”。比如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,我想要什么,我喜欢什么、不喜欢什么,我不会做什么、不擅长什么。这些“确定”的东西,其实是很客观的,而客观就是一种理性。当我表达的是这些确定的内容时,就不是在“演一个自信的人”,而是真实地传达我所认定的事实。这种自我确定感,其实才是最稳定的“自信来源”。
关于英语口语,其实我曾经非常想讲得流畅,但一直失败。这段经历在我脑中被分成了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
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错,也是真心喜欢这门语言。 高考134分,四级604,六级527,考研英语一是81分。从数据看,我的英语不差。但是我就是讲不出来。
第二阶段
我尝试过很多种方法提升口语,但都没有坚持下来,因为那些方法不适合我。失败了几次之后我打算放弃了。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,作为内向的人,我连用中文都讲不了几分钟,平时话就很少,更别说英语了。
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:真正阻碍我开口的,并不是语言能力的问题,而是我内在的心理状态。当时的我,心里总担心别人会评判我,说错了怎么办,声音不好听怎么办,用词不准确怎么办。其实问题根本不是“能不能说”,而是“不敢说”。
第三阶段
这两年,我的内在状态逐渐稳定下来。尤其这几个月,我开始意识到:我之所以讲不出来,本质上是因为我不够自信,害怕被别人评判。所以我需要先解决“自信”的问题,否则我永远讲不出来。
那我是怎么解决“自信”的问题呢?
关键就是足够了解自己。多花时间思考自己是怎样的,为什么会这样,想成为什么样,自己的局限在哪。越了解自己,就越能接纳自己,也就越自在。
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心理问题的解决路径,但其实它带来的是一种很实际的能力。你开始不再强迫自己变成一个“更好的人”,而是建立起了一种“自我更新的节奏感”。自信不是压出来的,而是长出来的。
从我的经历俩看:很多时候英语口语说不出来不是因为语言水平差,而是因为缺乏内在安全感。花时间去打造自己的“心理安全基地”,而这比任何口语班、背单词、跟读材料都更根本。
我是这样子的,当然我有分数高的前提。
现在的我有一个很有趣的变化:在某些时刻我会变得非常灵活,好像“个性”变成了逛街购物。看到某个人有个好品质,我也想要,我就可以去“买”下来,模仿他,让自己拥有。
这说明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:自我建构阶段,并具备了“自我更新的能力”。我的人格不再是那种固定的“我是这样的人”,而是可以被我主观参与、选择与重塑的流动过程,这正是“自洽而自由”。我不再被“我是一个怎样的人”所限制。人格对我而言,开始变得是可流动的,是可选项的。但这并不代表我没有稳定性,相反,我清楚哪些是我随时能变换的风格,哪些是我核心的、不变的内在特质。
当然,我做不到24小时都那样灵活,毕竟这不是我习惯的模式,假装很费能,哦!对了,说到能量,我又不得不提我从健身中获得的两个观点:
- 很多事情其实都可以被理解为“肌肉训练”。比如注意力、思维模式,甚至情绪调节,都是可以像肌肉一样被锻炼的,也就是说需要适当的压力刺激和休息。
- 我开始用“能量系统”来做行为决策。要不要做一件事,先看自己还有没有能量。如果必须做而能量不足,那就先补充,比如吃点东西,休息一下。反之,如果能量充沛,那我就会主动选择做那些“消耗型任务”
所以我也有一些核心特质是比较稳定的。目前来看,稳定的“核心特质”加上灵活变化的“行为适配”,这才是最健康的成长轨迹。
现在的我,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:习得不再是强迫的,不是死记硬背的,不是用力过猛的,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。
当我对某件事产生兴趣,当我对一个表达方式感到兴奋,它就会自动地“内化”到我的系统里。就像那场复盘会上,我并没有准备任何草稿,但表达流畅且有逻辑,因为我已经不是在“练习说英语”,而是在“用英语表达事实”。
反之,如果没有学会什么,那只是条件还没到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