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午听了一场关于计算机软考的分享,整个过程让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创建一个“没什么用”的游戏、制度或项目其实非常容易,但即便如此,还是总会有人愿意花时间、精力,甚至金钱去参与其中。

计算机软考,全称是“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(水平)考试”。最近几年,可能因为工作环境的影响,报名人数越来越多。

这个考试到底有什么用呢?
确实在某些场景下有些作用,比如某些城市的人才落户政策里,这个证书可以作为条件之一;在职称评定中,它有时也是加分项;还有一些地方可以用来抵税。但除此之外,真正找工作、做开发、做项目的时候,这个证书没啥用,企业也不认可。而且备考过程也不是在训练专业能力,而是背诵式,考验短时记忆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这个证书居然是终身有效的——拿到了不需要再考。

对我个人来讲,这个证书几乎没有价值,我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也是如此。

但真正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,它背后带动的“真实世界”的活动。比如说:各种备考网课、辅导班、付费资料;小红书上的话题热度和备考经验分享;咸鱼、淘宝上转卖的考试资料、真题合集,还有一整套围绕“信息差”建立起来的服务型产业链。

一个本质上没有实际能力验证价值的证书,竟然能牵引出如此真实的商业链条、注意力投入和社交链接。

从某种角度看,这个证书之所以有用的点,在于拥有这个证书等于你有了某种属性,这个属性如果命中了其他项目的规则,那你就可以获得这个项目规则规定的、承诺的东西。可以理解为它是某些规则的入口票。一旦某个政策规定“有这个证书就能享受某种待遇”,那这个证书立刻就“值钱”了。

这个证书本质上就是一个制度性评估的表现形式,和真实能力的关联很弱,但是作为一个考试制度,它是一个低成本的筛选工具,不是验证你的专业能力。

对我来说,这就是一个人为制造的规则黑洞:看起来没什么用,但它可以吞噬真实世界中无数人的时间、注意力和金钱。有些人甚至能从中盈利,建立商业模式;而更多的人则被吸进这个系统,成了这个黑洞的“燃料”。

有时我会觉得,活在这个世界真的很迷茫。人太多了,信息太杂了,总有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创造一个“系统”来消耗他人的注意力——可能是一个考试制度,可能是一个游戏规则,甚至是一套“看起来很有道理”的知识体系。它们不一定真的有价值,但却能巧妙地绑定资源、吸引参与。

至少活到现在,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:作为个体,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和精力。

我不是说你应该和不应该去考这个证书,而是你应该在充分认清它本质的前提下,再去谨慎做决定。这里又要说到我的人生理论之一——认知维度的自由选择。不是应该和不应该做,而是你需要先意识到它认清楚它,然后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维度做当下的行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