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力恢复了,但是…

今天去医院复查了听力,频率都恢复到正常水平了,这让我开心了一点。

但是我的耳鸣是24小时的,夜深人静的时候,脑袋里那种“嗡嗡嗡”的声音吵得我根本睡不着,所以这几天睡眠都很差,白天很困很晕,晚上却怎么也睡不着。

心情差的时候,就会觉得我现在的状态很糟糕,未来也很渺茫。有一瞬间,我意识到:那些我曾以为自己很坚定的东西,其实是非常容易因为一点变故就动摇、甚至崩塌的。这种感觉太可怕了。

我早就发现,人类本能地追求确定性。不管哪个时代,大家都在反复追问“我是谁,我从哪里来,我要去哪里”“人之初,性本善还是性本恶”。如果这些问题有一个明确、永恒、标准答案,那将是对人类社会多么巨大的推进——至少,我们可以有一个绝对标准,来进行判断、分类和决策,很多问题就可以顺着这个标准往前推进。

但是这些问题永远都没有确定答案。

在某个年龄段开始,你会意识到:这个世界上真正精确、确凿的东西是极其稀有的。同样,一个人如果能有足够的定力,坚持某个东西,也是一种极为稀有的品质。对了,此处想起了之前工作的时候,老板很喜欢提靠谱的人,我现在觉得,所谓“靠谱”的人,大概就是他的行为足够稳定、可预测吧。

这次突发的耳鸣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自己的看法。至少,我意识到,活在这个世界上,应该坚持一些“确定”的东西。比如,对人对事足够坦诚,对自己保持掌控感。我不一定要一直坚持做某一件具体的事情,比如思考、写作、信仰科学、批判性思维、持续学习啥的——因为这些行为都是可以改变的,重要的不是“我做了什么”,而是“我始终保有选择和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”。

在生病之前,其实我挺喜欢熬夜的,我好多文章都是在深夜写出来的。写完后大脑会异常兴奋,根本睡不着。很多个夜晚都是一不小心就通宵了。当然那个时候我觉得熬夜没什么大问题,因为我的睡眠是足够的,白天睡,只不过时间偏了。

但现在看来,低频的突发性耳聋很容易复发,熬夜应该避免的——尽管我喜欢它——但是现在它带来的坏处远大于好处。

如果有一天,思考、写作、信仰科学、批判性思维、持续学习这件我精心挑选出来的事情,它们的坏处都大于好处,那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放弃。

这么看来,很多我曾以为“坚定”的东西,其实都可以改变。

但至少有一件事我不能变,就是我对自己的掌控。

最后再说点看病过程中的一些杂七杂八的想法:

  1. 我真的很不喜欢去医院,所有事情都要排队,我不喜欢静止的感觉,还有,排队一小时,门诊5分钟,感觉我是来给做公益的。

  2. 我倒挺乐意做检查的,因为我觉得有必要,我需要这些数据给我一些相对确定的东西,虽然做检查费钱。

  3. 今天看诊,医生给我开的药我一个都没去拿,想到要排队就很不乐意去,而且我看了一下这些药其实都是缓解症状,并不是根治病因,我的症状比如头晕、睡眠差是轻度的,睡眠差是因为我太关注耳鸣了,这个我可以用心理方法解决,转移注意力。

  4.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什么事情我都习惯怀疑一下,只有自己求证了才会去信它,活的累死了,我是个无趣的人。

  5. 其实我也怀疑今天做的纯音测试是否是准确的,因为我觉得那医生做得太不专业了,测试过程很快,听到声音还叫我举手示意,设备太差了,不搞个按钮点一下,还要我举手。但是我相信我的听力是好转了的,因为绝对数据没有任何用处,相对数据有参考价值,在医院的纯音测试我做了四次,所以我有四份数据;我自己又在手机里下了几个App,每天早晚都做听力测试,观测自己的听力动态。这些数据进行对比给我带来的参考就很有价值,足够我下一些相对确定的判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