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写到最后我发现光这两个理论是不够的,我还需要另外一个理论,请看最后)
晚上和朋友聊天想到了有意思的事情。想到了我近年越来越清晰的两个理论。
又克制不住我飞舞的思绪和抖动的双手,准备写一篇文章来讲讲。
我的这两个理论是这样的:
一个是自由的认知维度选择。一个是系统二训练系统一。
第一个理论:自由的认知维度选择
这个理论严谨来讲是这样描述的:当个体意识到事物存在多个角度或信息维度时,能够基于不同的认知框架做出相应的解释和行动决策。这个过程既能让认知保持灵活性,也为行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。
通俗的解释是这样的:当你发现一件事情,你想到了很多层意识层面的理解,你可以自由的选择一种认知,然后做出协调的行为。例如,人到中年会发现生活的无意义感,当你意识到这一点,你可以选择创造意义,也可以继续徒劳寻找,也可以什么都不做。当你意识到一个人行为的动机,你可以正面支持他,也可以反面否定他,也可以保持现状。
这些维度选择,可以简单类比成你在高层,发现了低层的存在,然后你可以游刃有余地选择看不同楼层的风景。
一个例子,之前看到优秀的一个帖子,
说他参加公司的面试,然后公司让他做一份笔试题,然后手写的,他觉得不想做,因为他觉得这个是服从性的测试。
然后我就在他底下评论,
“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是这样的;既然你已经看出来是服从性测试了,说明你能看到的很多,那你的行为的可能性也可以很多。 你看到的很多,你拥有的信息就越多,你的认知就更容易重组和调和,然后做出不违背你认知的行为。 拿你的例子来讲,我们把“这是服从性测试”这个认知当时A,把“我想保持个性、理性服从”这个认知当时B,把“我想上班赚钱”这个认知方式C,你已经有这3种认知了,你用认知A和C去做这个服从性测试,理性表演,入职,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嘛;用认知B去自由生活。这样看你不但可以赚钱,还可以保持自我”。
这个理论并不新鲜,因为它有一个很不好的应用就是“逢场作戏,见缝插针,见风使舵”,所以很多人应该多多少少知道,只是没有意识到和我的这个理论很类似。
我是怎么想到这个理论的呢?简单来说,这个理论经历了五个阶段:
Stage 1: 雏形
这个理论的雏形是去年和ai聊天意识到的。当时想和AI讨论一个“知识获取”的问题。
“我们看一篇文章目的是想获取里面的信息,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会把这个文章总结提炼成一个有结构的新的版本,暂且把原文称作A版本,新的有结构的版本称为B版本。如果有一种方式能直接把A版本转化成B版本,我直接看B版本,但是这个时候我是不懂的。所以这样看起来我必须得经历从A版本加工B版本这个过程,才能获取知识。”
后面从知识获取,聊到效率优化,然后聊到幸福的意义,最终聊到人生的终极问题。
我说,人生没有意义,生活应该用不停的思考来度过。
“我觉得我的此生应该度过,我应该让自己不停的把时间花在思考上面,这样的话时间是过得最快的,而且我完全没有必要去寻找意义感,幸福,还有什么最大效率,当然如果我想要开心,我当然可以做一些让我开心的事情,但是这个开心的结果并不是一个目标,因为如果这是一个目标,那我完全可以做一件最大效率让我开心的事情,而且只做这个事情,但是事实上我得考虑各种因素,而且有另外一个事实,是我没办法综合考虑各种场景,获得一个最大开心的收益,既然我没办法掌控这件事情,那这件事情就不应该是一个终点,以此类推,没有一件事情是终点,只有不停的思考,然后生命是有限的,等到生命结束的时候思考也停止了,这个时候一切都结束了”
然后ai指出了我逻辑上的错误:
“你觉得不停地思考,让时间飞逝,也让你感到生命的充实。或许,对你来说,思考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目的,而不是手段”
然后ai告诉我:
“没有任何事物是终点,没有任何目标是绝对的意义。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呢?
因为你可以选择:既然人生没有预设的意义,那你拥有的自由反而更多。你可以选择思考、探索,也可以选择享受瞬间的愉悦,甚至什么都不做。”
就是这种对我逻辑上的否定以及给我预设选项,让我有了“自由的认知选择”理论雏形。
Stage 2: 认知失调理论
学到了这个理论,我发现我对这个理论多了一点信息,因为有认知心理学的依据。
Stage 3: 提示1
这个理论得到了第一次深化,是我在写“关于我观点上的一个特征”的这篇文章的时候。
Stage 4: 提示2
上面举的例子。
Stage 5: 难点
我对这个理论非常着迷,因为要是能真正应用的话,我觉得我是有超能力的,理论来讲,有了这个能力,我可以为了达到目的,做任何事情,而且不会有心理负担,心安理得,内心也是很坦然,甚至很快乐的。
因为最简单的例子,你可以用这个理论去看待很多不好的事情,简单点就是用积极的认知去想不好的事情,就是把糟糕的事情,往好的方面想。
但是这个理论的难点在于落地需要真实的能力。
用福格行为模型的核心公式为:B = MAP,很好理解。
I need ABILITY.
这个能力落地性很难,是因为认知转化为行动,需要客观的能力,比如表演,你不会表演那就是做不到啊。
第二个理论:系统二训练系统一
这个理论我在写《如何回答大问题》这篇文章里面讲到过:
系统2的逻辑分析比系统1的直觉思维更可靠,但是需要更多的心智资源和努力,还比不上系统1的反应速度。所以最好的情况是两者的优点结合。
用系统1快速响应,但确保系统1调用的直觉素材是经过系统2深度加工的“优质内容”。
这个观点也是我觉得最近这一年发现的最有意思的点之一。
这个核心在于“熟能生巧”,通过“刻意练习”不断重复操作,在大脑中形成稳固的模式识别和肌肉记忆。当你的大脑对某项复杂任务的操作路径足够熟悉时,慢思考就会越来越少地介入,快思考的直觉与自动化就会更多地产生。
这个过程和你学会骑自行车差不多。起初,你需要集中注意力(系统2介入),处理每一个动作:眼观前方、握住车把、保持平衡、踩踏板。然而,通过反复练习,这些动作逐渐成为一种直觉反应(系统1主导),无需再主动思考。对于复杂思维任务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当我意识到这个理论的时候,我就发现我应该刻意培养一些长期有价值的习惯和兴趣,比如锻炼、学习和思考。
这两个理论如何自洽掌控我的人生?
这两个理论已经介绍完了,不知道大家看懂了吗?
下面我开始想想这两个理论如何结合起来,逻辑自洽,掌控我的人生呢?
第一个理论保证了我为人处事的心态,让我更加随和和包容,我可以通过多重维度解读事情,而不是执着于唯一正确的解释,而且我的行动自由度也更高,不同的认知导向不同的决策路径,我可以选择最适合当下情境或者内心价值的那一个。
第二个理论让我拥有高质量的直觉,保证了我在做事方式上的高效和稳定,让我能够将深思熟虑转化为高质量的日常直觉,不用每次都耗费大量心智资源去思考。
随着习惯和经验的积累,我的行动会摆脱慌乱和迟疑,变成自动、自然但是足够可靠的本能反应。
我不再为怎么做而苦恼,因为“怎么做”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。
哦!不对,结合理论1,我也不会苦恼怎么做。
哦!不对,这两个理论还不够,理论1是认知,理论2是行为的性能优化,怎么这么奇怪呢?少了一个东西。
我还少了一个单纯的付诸实践。
我知道我可以自由选择怎么想,我也知道一旦我做了,我可以怎么训练、怎么提效。
但是——我现在根本还没有开始做。
看来我需要第三个理论。